【资料图】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CEBSIT)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延刚博士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eLife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揭示了阿片类药物镇痛的神经机制。
研究人员结合遗传学、药理学和行为学方法,发现外源性和内源性阿片类药物对炎症性疼痛的镇痛作用分别由谷氨酸能神经元和 GABA 能神经元中表达的 μ 阿片受体 (MOR) 介导。这项研究为疼痛调节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的机制见解,为设计新的疼痛管理策略铺平了道路。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体验,是一种重要的保护机制,对动物和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然而,由严重伤害或慢性疾病引起的慢性疼痛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持续性或复发性疼痛影响全球 20% 以上的人口。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合适且有效的镇痛剂。
阿片类药物用于镇痛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并且仍然是临床上使用的最强大的镇痛药。然而,阿片样物质的长期使用受到许多不良副作用的限制。目前,阿片类药物镇痛的神经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因此,进一步研究阿片类镇痛机制可以指导临床阿片类药物给药,并有助于开发副作用较小的新型阿片类镇痛药。
外源性和内源性阿片类药物均通过作用于在整个神经系统中广泛表达的 MOR 发挥镇痛作用。研究人员使用遗传“先敲除,原位恢复”策略,研究了神经元群体中表达的 MOR 的功能作用,以阐明阿片类药物镇痛的神经机制。
他们发现外源性阿片类药物(如吗啡)通过激活谷氨酸能兴奋性神经元中的 MORs 产生镇痛作用,而内源性阿片类药物通过作用于 GABA 能抑制性神经元中的 MORs 来缓解慢性炎症性疼痛。
此外,研究人员检查了在外周、脊髓和脊髓上水平表达的 MOR 在镇痛方面的功能作用。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3 非洲礼仪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8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